农村水费每吨57元“村民同意涨价”不能证明定价合理

2025年02月01日 | 城市水务

点击:1

  据澎湃新闻报道,四川攀枝花东区阿署达村一村民最近投诉称,他们村之前的生活用水每吨4.5元已经相当高了,前段时间又上涨到每吨5.7元,远远超出当地城区居民的用水价格,很不合理。

  攀枝花东区发改局对此回应称,阿署达村生活用水涨价方案,经过该村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当时参会的村民半数以上同意涨价。此前村委会曾回复过村民有关水费过高的反映,称村庄所处位置太高,水费因此更贵。

  农村水费比城市更高,在国内其实很普遍,主要是成本问题。最终用户自来水的价格,最重要的包含两部分成本,自来水本身的价格和经营成本。城市居民居住集中,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低,自来水价格也就相对更便宜。

  农村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很多农村近些年才开始供应自来水,得铺设供水管道,加上农村居住人口比较分散,导致管网建设和经营成本非常高。某些农村地区地势还高,需要经过加压才能实现正常供水,这又是一项成本。

  前两年江西赣州某地村民投诉5.1元/吨的水费太高,当地官方的回复是该村地势高、管线长,需要经过增压站的两次加压,而每次加压成本是1.65元/吨,两次加压就是3.3元/吨,再加上基准水价1.8元/吨,水费就到了5.1元/吨。

  阿署达村可能也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该村位于攀枝花机场西侧,沿机场公路两侧分布,地势较高,很可能得加压才能正常供水,成本居高不下,落到村民头上水费自然价高了。

  当地在回应村民投诉时,倘若能像上述赣州有关部门一样,将涨价原因和水费具体构成明确告知,能够大大减少误会,毕竟村民并不清楚因地势高,要多付出多少额外成本。

  而发改局称阿署达村村民大会上“半数以上住户同意涨价”,也让人疑惑。水费上调意味着日常开支的增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按照“常理”来说,大部分村民应该不会同意涨价,怎么反倒“喜迎”水价上涨呢?这里的村民真这么通情达理?

  网上还有另一种猜测,阿署达村是安置村,可能外来住户比较多,就算水费提高,也可以“转嫁”给外来住户。本地住户则通过其他补贴等手段弥补。当然,这猜测是否成立,也需要当地给出回应。

  阿署达村的气候环境好,加上近机场和市区,旅游、水果种植等行业,近些年发展得不错,村里有酒店、民宿和采摘基地,还修建了2万多平的星空露营基地,年产值近千万元,已经不是普通农村了。这可能也是水费涨价的考量之一,但不同家庭收入差距难免,也就不是每户人家都负担得起涨价。即使真有过半村民同意涨价,那其余反对涨价的农户利益如何保障?也需要多加考虑。

  就像上边提到的,农村供水运营维护成本过高,如果光靠企业承担,涨价就是必然的。可如果有些村民收入有限,承受不了高水价,要么不用自来水,自寻水源;要么不缴费,自来水公司收不上费,只能停止供水,这样也只能减少运维成本,建设成本收不回来,怎么看都是双输局面。

  要解决这个矛盾,根据另外的地方的经验,有的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政府帮助自来水公司“降本增效”,比如将县域范围内的供水项目整体打包给企业,“肥瘦搭配”,“让赚钱的贴补不赚钱的”“大水厂贴补小水厂”;有的出台统一的水价补贴政策,将水价补贴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供水企业有盈利空间。

  不管怎么说,水是人的基本需求,对这类基础民生工程,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一句“过半村民同意涨价”,不能证明定价就完全合理。在算个明白账的基础上,想办法合理分担供水成本,而不是动辄让农户去买单,农村供水系统才能运行得更健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