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赋能信创产业人才教育培训 打造水利基建智能化信息底座

2025年01月29日 | 软件产品

点击:1

  • 产品概述

  2023年8月19日,杨桂山校长出席2023中国软件产教融合生态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教育数字化自主化发展论坛并作大会主旨报告,以河海大学“水利信创”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和分享了河海大学在水利信创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经验。杨桂山校长指出,信创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当今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信创产业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信创从技术体系替代、强化产业基础、加强保障能力等方面着手,带动了传统IT信息产业转型,促进了新老基建在国家本质安全下的结合。以水利为代表的传统基建行业为信创产业提供了可掌控、可研究、可发展和可生产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最佳实践场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出发,高校当务之急是解决信创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介绍了河海大学产教融合的信创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参与龙芯中科“百芯计划”,基于自主指令集LoongArch研发成功首颗面向嵌入式、物联网及智能控制的智慧水利芯片。同时学校也构建了国产水利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平台,打造智慧水利优质的安全整体解决方案。今后,学校将致力于信创产业通用的自动化检测、迁移适配工具的研发,为中国水利行业提供更可靠的智能化信息底座,为智慧水利建设注入更多的发展动力。

  分析认为,杨桂山校长提出赋能信创产业人才培养,并致力于打造水利基建智能化信息底座,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

  一是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信创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当今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信创从技术体系替代、强化产业基础、加强保障能力等方面着手,带动了传统IT信息产业转型,促进了新老基建在国家本质安全下的结合。以水利为代表的传统基建行业为信创产业提供了可掌控、可研究、可发展和可生产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最佳实践场景。因此,水利行业与信创产业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二是人才教育培训的紧迫性。高校当务之急是解决信创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我国信息化教学主要基于国外平台,高等教育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导致我国IT产业面临应用型人才充足、基础型人才匮乏的失衡局面。因此,赋能信创产业人才教育培训,是提升我国信创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产教融合是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训匹配差距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探索信创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水利行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智慧水利是智慧地球的思想与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利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迎来了良好契机。发展智慧水利,能够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为了实现水利行业的智能化发展,需要构建可靠的智能化信息底座。河海大学通过研发“河海智慧水利1号芯”等关键技术产品,为水利行业提供了国产信息化改造的底座技术支撑和安全保证。这有助于推动水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因此,杨桂山校长提出赋能信创产业人才培养,并致力于打造水利行业智能化信息底座,是基于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以及水利行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等多方面考虑而做出的重要决策。

  杨桂山,男,汉族,党员,1965年8月出生,江苏兴化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城市与资源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在职获得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赴荷兰高访半年,2003年赴德国高访2个月,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多次。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海岸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等研究。现任河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109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学校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等专业院系。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5万余名,其中研究生18536人,普通本科生21571人,留学生1562人。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称是“山西省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立法人组织。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及理事会资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山西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示范应用推广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院长由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方志军担任。研究院内设AI产业学院共建中心、实训实习就业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心、专家智库等6个职能部门。欢迎加入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智库,共同赋能高校AI人才教育培训及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全国高校A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福州大学教授蔡维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AI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数字化的经济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数字化的经济专委会),是由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西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重庆财经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6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担任高校数字化的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数字化的经济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数字化的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